查看原文
其他

研修班:佛教与真理

2018-04-13 宗道法师 编辑部de故事

南无阿弥陀佛



学佛有两种路子:一种是学者式,一种是行者式。学者式的这种其实叫作“佛学”。“佛学”跟“学佛”有什么不一样呢?他们主要用脑比较多,去思维,去分辨,去考量,甚至去考据;行者式的学佛用心比较多,他们用心体会,以身、口、意三业去亲身实践。这两种是有很大差别的。


“佛学”是越学越多的,他的脑袋或者心里的东西像一个仓库一样,越学越多,越积越多。“学佛”呢?恰恰相反,越学越少。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我们知道“禅”这个字,左边是个“心”,右边是个“单”;让这个心简单下来,就是“禅”。当然这个“单”有不同的层次。这样就越学越快乐,佛门叫“法喜”。


“佛学”呢?可能越学他的分别念越多,分别识越多,甚至由于他学问的积累,名声慢慢起来之后,增加了很多无明烦恼。


但是也不一定、不完全是这样的。也有真正会做学问的人,也会让这个心越来越简单,他的学问能够滋养他的身心,改变他的心境。比如近代很多大家,不仅会做学问,而且人也单纯、简单。但即便是这种情况,跟行者还是不一样的。


希望研修班的学员在“学佛”这个方面去着力,做一个行者,用心学,越学越少,而不是去做一个“记问”的学问。“记”是记忆,“问”是学问,这个不是我们的重点。


有句话叫“有行无解”,就是他只有行持,但是没有解。“解”就是了解佛教正确的理路。他每天去做很多,但是没有了解佛教的智慧,这种情况就会“增长无明”,有行无解。


如果是“有解无行”呢?就是他听了很多道理,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,这就会增长邪见,因为知跟行是相关联的。只有你的知能够在行上有一个印证,或者是反馈,才能够让你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成为一种鲜活之物。如果任由自己的习气,或者放任自己的想法,可能一开始是正确的理路,也可能一开始只是邪一点点,但是如果你任由它发展,到最后就越来越邪,人的邪见就是这么产生的。一开始,正见跟邪见其实差不了多少,可能就是“一丝毫”,“一根头发丝”的差距。但是因为你只有“知”,“行”没有跟上来,就会变成邪见。


所以大家既然来听课,不管是学佛时间久的、不久的、没有学的,每天至少念500声佛号,多多益善。这是我们净土宗的“行”。500声并不多,十分钟完全可以念完,慢慢你就能尝到念佛的好处。


我们这十一次课,分为以下这些题目:


第一课:佛教是什么。首先要知道我们学的佛教是什么。


第二课:佛教的基本理念。在佛教里面,这些概念是最最核心、最最重要的,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。比如说佛性,什么是佛性?比如说因果,因果律是怎么回事?比如说轮回、六道、缘起等等。


这些理念构成了整个佛教,就像一座宫殿的几根柱子一样,没有这些柱子,佛教就撑不起来。不管你学任何宗派,这些都是最最重要、最最核心的理念,也可以说是佛教跟其他任何宗教不共的地方。“不共”是佛教的一个特有名词,就是跟别人不同。


第三课:缘起性空。


第四课:略述学佛的目的以及佛教大小乘区别与联系。目标很重要,它决定了我们后面的一切事情。目标不同,学习的方法就会不同,最后得到的利益也会不同。


第五课:佛教的八大宗派与选择念佛。知道了佛教是什么,了解了佛教的一些基础理念、轮廓,以及明白了学佛的目的,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如何达到这些目的,也就是佛教的法门、方法。在我们中国来说,就是八大宗派。


第六课:净土宗概要。介绍完八大宗派之后,这八个宗派里面,哪一个才是我们这样的人可以修持得来的,哪个是跟我们缘分最深的?下来就是选择净土宗。这节课会概要地介绍一下净土宗是什么。


第七课与第八课:净土宗宗旨。


第九课:净土三经概述。


第十课与第十一课: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。讲完真谛之后,会稍微花一点时间讲俗谛。佛教有真俗二谛,真谛就是真理,是出世间的;俗谛就是跟我们生活相关的,也可以说是世俗法。



研修班有个要求,尽量听完整个十一节课。为什么提这个要求呢?因为这样才比较系统。我讲的第一节课可能是为第二节课、第三节课埋下一个伏笔。我某一次讲的课,可能你当时听不太明白,甚至不符合你的一些想法,但如果你能系统地听下来,慢慢就能接受我的一些说法、想法。这就是要完整听下来的必要性。



一  佛教是真理


(1)真理必须具备五种特性


我们今天讲“佛教是什么”。


你们觉得佛教是什么?有人说,是教育;有人说,是解脱;有人说,是天外来物;有人说,是一种可描述的存在,可以解释宇宙的万事万物的学说。


而一般人都会认为佛教是宗教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里就是这么解释的:“佛教是一种宗教”。那么,宗教是什么?“宗教是一种社会形态,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、歪曲的反映,把希望寄托于来世,从精神上解除人们的武装。在阶级社会里,剥削阶级利用它来麻醉人们,维护其统治”。这样说对不对呢?


我讲讲自己的经历吧。我初中的时候,我哥哥在外面打工。有一天,他突然带着一尊观音像和一尊财神爷回到家,神神秘秘地找我妈,他让我妈把一个屋子收拾打扫得干干净净的,放上一张桌子,这边儿摆观音保平安, 48 35727 48 17278 0 0 6122 0 0:00:05 0:00:02 0:00:03 6120边儿摆财神保发财。我妈挺听我哥的话,就真的去供,每天点两根蜡烛,换水,上香。


我当时就嗤之以鼻:“哼,迷信!”我一直到高中之前,都是这样的一种观点:佛教是迷信。


直到有一天,我在书店看到一本书,叫《禅说》。这是蔡志忠画的一本漫画,里面都是一些禅宗的公案、小故事,讲一些禅宗祖师开悟的经历。


这本书对我触动非常大,因为它讲了很多关于实相的东西,还有就是祖师大德们是怎么进入实相的,它既然是实相,那么在描述实相的时候,就有一些看起来非常有高度、有智慧、超离常见的东西。当时我看了非常受触动,彻底改变了我对佛教的看法:原来佛教不是那么简单的。当然,那个时候的我还谈不上信佛。


之后,我上了高三,就开始到处搜集佛教的书,找佛教的书来看。慢慢看久了就发现,佛教里不光是有智慧,有超出常理的东西,而且最重要的是:它还有一个梯子,告诉你如何沿着梯子朝上便能达到这样的智慧。这是最让我大受触动的地方。


之前我也看了很多书,比如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、亚里斯多德、尼采的书,也包括中国的老子、孔子的书。那时我对老子特别崇拜,每天晚上睡觉时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去背《道德经》,很羡慕、很向往《道德经》里所描述的那些境界。但是我当时就非常发愁:书里说的是很好,但对我似乎只有领略的分,跟我没有必然关系,我也达不到。


一看到佛教的书后,我发现佛教描述的这些境界比《道德经》高多了,不仅高多了,它同时还有一个梯子让你一步步达到那么一个状态,当时我就感叹佛教太高明了。


后来,我又接触了一些出家法师,也跟一些居士去放生,做了很多佛教相关的事儿,慢慢也就自然开始吃素。我在学校里念佛,背《心经》、《大悲咒》等等。当时我课桌上贴着一张从一本书里撕下来的观音像,每天买到好东西,比如水果什么的,在吃之前都会在观音像前供一供。那是一种最原始的供佛,但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最真实的供佛。


时间久了,佛教慢慢渗入内心更深处,有一天我突然发现:哎呀,佛教不就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追求的东西——真理吗?


虽然只是很模糊的观念,但我感觉心目中的真理必须具备五个特性:


第一,真理必须有唯一性。真理怎么可能有二呢?它必须是唯一的。所谓:天无二日,国无二主。


第二,真理必须有普适性。放之四海而皆准,不管拿到哪儿,不管在任何情况下、任何人身上、任何事情上,必须同时普适又同时唯一。


第三,真理必须有不变性。也就是永远不改变,经得起时间与空间的考验。一万年前是这样,一万年之后还得是这样。《周易》为什么叫“周易”呢?“易”有三层意思:一是简易;二是变易;三是不易,不改变。真理必须不改变。


第四,真理必须有自洽性。什么叫“自洽性”呢?就是在它的系统里,你不能找到A跟B矛盾,或者C跟D打架,互相不能说通。如果有,那这个就非真理。整个理论拿出来,必须是一整个儿的,牵着一根头发丝儿,也是这个人出来;拽一只耳朵、一个鼻子,也是这个人出来。总之,它的理论不能是支离破碎的。


第五,真理必须有理事相符性。理事相符就是这些道理跟我们看到的、暂时看不到的事,必须能够相符;或者说,我们经历、经验的这些事情,必须用这些道理能够解释得通,找不出任何一个反例。


总之,对比来对比去,这五种特性能够完全都符合的,唯有佛教。


比如说普适性。佛教不仅是讲人间的这些事儿,天上的事儿也讲,地上的事儿也讲。鬼道有鬼道的习性,畜生道有畜生道的法则,包括怎么成阿罗汉,怎么做菩萨,怎么成佛,都有讲到,而且讲得细致入微。佛法对十法界都是通用的。比如说因果的道理,你在太阳系是这么说,离开太阳系,一样适用。


不变性。打从有佛教那天开始,佛教就从来没有变化过。虽然形式上有变化,但内容从来没有变过。如果有变的,那就是邪教、附佛外道。


所以,佛教其实是一种退化论。佛教从一开始产生那天就是最圆满的,当然法没有变,不存在退化进化,而是人的根机慢慢退化了。所以佛教说有正法、像法、末法三个时期。就好像火没有灭,火之所以灭,不是因为火本身出了问题,而是柴越来越少,能点得着的柴没有了,都是湿的。


自洽性。我当时读佛教的经典时,一个最大的感受,就是找不出任何矛盾的地方。A法跟B法这两个法,即便在空间上是一个南方、一个北方,在时间上是一个一千多年前、一个一千多年后,都没有变化,始终找不出它们之间有矛盾的地方。有时感觉有矛盾,那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深入,等深入时候发现自己见解多么浅薄,而佛说的又是多么深邃和透彻。


譬如佛教讲因果。为什么那么多杀人放火的人过得还不错,大善人反而过得不太好?如果真明白因果的道理,就会明白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,恰恰是因果的作用,因果通三世。你找世间的道理去印证这些事,找来找去还是无法解释,还是佛教的解释最贴切、最吻合。


所以我信佛的过程,多半属于从理上进入;也有很多人是从事上进入,经历了什么事儿,让他信服。比如说做了个梦,梦见了观音菩萨,然后去找佛教的书。


追求真理是每一个人的天性,没有一个人没有这种天性,或者说,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追求真理的状态。从古至今,有无数的人在这条路上前赴后继。人在小时候,或者说没有投入到这个社会之前,会比较愿意在这方面去花心思。后来,工作了,结婚了,生孩子了,想追求真理的心也就越来越淡了,甚至觉得真理已经跟我没有关系了。


宗道法师讲于2018年4月7日 善导书屋




精彩推荐


练笔 | 善导书屋研修班小记(一)

如何判断你修学的是不是净土宗?

“萌萌的”净土宗



编辑部de故事

公众号ID:bianjibu18

关注


宗道法师微信

公众号ID:shizongdao

关注


i善导书屋

公众号ID:ishandaoshuwu

关注


净宗之声

公众号ID:jingzongzhisheng

关注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